搜书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搜书小说 > 顽贼 >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帅

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帅

 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帅 (第1/2页)
  
  九月初六,兵衙河西郎中赵可变进了西安府。
  
  赵可变在兵衙任职已近两年,事实证明这活儿还真不是个好差事。
  
  就连刘承宗都能看得出来,登上少陵塬的赵可变鬓间居然生出了几缕白发。
  
  近两年的时间里,兵衙几乎是跟在刘承宗身后擦屁股,河湟的兵籍、赏罚还没弄明白,转眼甘肃又被收入囊中,接着再往甘肃跑。
  
  甘肃的活儿还没干完,陕西又成了元帅府的新土地,赵可变这两年的工作就属于疲于奔命,比打仗辛苦多了。
  
  到现在,赵可变跑到西安府城,不单是为了给元帅军录功,还为给元帅军的士兵上兵籍。
  
  因为他这个兵衙郎中,连元帅府现在到底有多少个旅、多少个营都不知道。
  
  但是让赵可变万万没想到的是,当他向刘承宗提出这个疑问,他的大元帅居然被他问住了。
  
  刘承宗顾左右而言他,摇头道:「一直打仗也没事,仗一停下,哪儿都是毛病。」
  
  随着东征关中的战役基本平定,元帅军吸纳降将降军,造成一大堆不合理的编制,此外又在兵粮压力下未能及时整编,就得兵分数府吃饭。
  
  元帅府的军队,编制、驻地都正是最混乱的时候。
  
  刘狮子在佛像下面盘算半天,才对赵可变道:「我们在陕西有二十一营,河湟六营,康宁乌斯藏有两营,甘肃有四到六个营,天山是二到三个营,漠南应该是四个营,河南还有……但愿河南还能剩下五个营吧。」
  
  以张一川的本事,河南的局势,五个营能不能剩下,还真不好说。
  
  赵可变对这个军队规模,一脸生无可恋:「大帅,这些人的军籍……都要上到河西吗?」
  
  「哈,肯定不能都上在河西!」
  
  刘承宗笑道:「不过这眼下确实是个问题,帅府兵衙只有河西一个职方司,这不够用,所以你到关中来吧。」
  
  赵可变原本听见前半句话,已经喜上眉梢。
  
  可是听见后半句,脸又立刻垮了下来,他微微抬起右臂上的假手,道:「大帅,我这手,难道还一直当文官?」
  
  说实话,在两年前骑刺国师汗之后养伤,刘承宗让他进入兵衙从事文职,赵可变当时是真以为,刘承宗这是给他找了个养老的闲职养着。
  
  可如今都干两年了,元帅府这兵衙权力是很大,但是整天服务大头兵阁下,比可他妈当兵的累多了。
  
  当兵的不开战的时候,至少还有个信地驻守,兵衙简直就是个流动衙门,整天都在外面乱窜,从康宁到西宁,从西宁到凉州,从凉州到甘肃,如今又跑到西安来了。
  
  关键是,赵可变最大的短板就在手臂上,他没右手。
  
  练两年了,他左手能拿刀,但抓不稳笔。
  
  实际上没有右手,比起做文官,肯定做武官更合适。
  
  因为案牍工作对文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,而武官的本职是指挥战役,亲自搏斗并非必要。
  
  「我不是派人照顾你生活起居了?你挑俩机灵的当书办,文书让他们来写,你负责盖章。」
  
  刘承宗对这事说得斩钉截铁,不容置疑:「兵衙关系甚大,交给别人,我不放心。」
  
  赵可变一听就知道大元帅又开始放屁了。
  
  元帅军上下十几万人,超过一半都是大元帅的亲信,在这些人里,他赵可变可排不上号。
  
  刘承宗要把他留在兵衙的唯一原因,是他作为一战功成的榜样,不能死。
  
  但这事没必要跟刘承宗死抠字眼,赵可变在兵衙干了两年,已经不是当初的愣头青了,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刘承宗的想法。
  
  因此他干脆
  
  问道:「我来陕西,河西、甘肃怎么办?」
  
  「兵衙职方司迁过来,在西宁、甘州、西安,各设主事、司务一员,掌各省兵籍、事务。」
  
  「青海的事,让宋守真依着旧路子做;井小六调到甘肃搭架子去,至于陕西的主事,秀才出身的那个武攀龙闲着呢,用他。」
  
  刘承宗说罢,看向赵可变,道:「你呢,看哪边觉得舒服,愿意在兰州,就先在兰州;愿意在西安,就干脆留下来,省得将来还要跑。」
  
  驻地的问题,赵可变想都不用想,便道:「大帅,我还是在西安吧,跑累了。」
  
  刘承宗乐见其成,欣然应允。
  
  二人刚谈好这件事,赵可变就自怀中取出书信递交,道:「大帅,这是卑职经过兰州时,师大匠让卑职带给大帅的信。」
  
  「师成我?」
  
  刘承宗点头接过书信,示意赵可变先在一边歇着,招手让佛殿前侍立的羽林郎上茶,便将书信拆开看了。
  
  说来好笑,他看这书信是赵可变私人送来,还以为是师成我那边出了什么问题。
  
  没想到等他患得又患失地展开书信,看见的却是一份元帅府军工产业发展前景规划。
  
  师成我建议,元帅府工衙应集中力量在兰州建立大军器局,暂不迁往关内。
  
  刘承宗刚看个开头,眉头便不由自主地微微皱起。
  
  随着关中平定,元帅军的火器缺口很大,大量吸纳降军,导致目前驻扎在陕西、甘肃的三十来个营的武器装备都不够数。
  
  即使是单兵装备,从河湟运抵前线的补给线也太长了。
  
  更别说关内和陇西,被六盘山分隔为两个地理单元,大量兵装的运送要依靠渭河。
  
  物资通过陆运,再转渭河船运倒是并不复杂,只是渭河它……它有季节性断流。
  
  都不需要考虑如今旱灾的年景,就算风调雨顺,渭河每年的三到五月也有人为的季节性断流。
  
  因为渭河两岸田地太多,灌溉渠也太多,到季节各地用水,下游就断了,等到六月再发洪峰。
  
  如今又是干旱年代,渭河的漕运能持续多久,谁也说不清。
  
  关键战争,最常见的就是意外。
  
  前线打着仗,后面漕运断了,兵装器械补充不上,那不直接崩盘?
  
  但师成我有他的理由。
  
  理由有二。
  
  第一,是关中如今还是前线,大力开发矿山铁冶,砸下血本建兵工厂未必符合时宜,他们应该多一份准备。
  
  这意思就是说关中没准今年拿在手上,明年再丢了呢?
  
  不如兰州稳妥。
  
  第二,则是以兰州为中心,拥有建立一个大军器局体系的全部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